《中國合夥人》(2013)導演陳可辛明確的表明,該電影是向柳傳志、馬雲、俞敏洪、陳一舟、陳顯寶、王石等當代中國企業家致敬。然而,若反覆回味電影角色與劇情中的隱喻,實則包含著美國夢、中國夢、多元文化主義、排外主義、民族主義、普世價值等多重立場的辯證,而非僅是關於世俗成功學的勵志故事。
《中國合夥人》主要使用倒敘手法,並交錯使用孟曉駿、王陽、成東青的視角、閃前與閃回的時空對話,強化陳可辛所欲表達的價值辯證,共構而成故事的全貌。1976年文革結束、1978年中國改革開放,孟曉駿、王陽、成東青為1970年代末期燕京(北京)大學生,歷經新中國建國以來,一連串的政治運動帶來的社會動盪,他們皆努力向學,帶著高度的理想主義情懷,嚮往著美國立國精神,珍視個人價值、機會平等、沒有壓迫的美國夢。美國,意味著自由、民主、平等,留學美國成為那一代中國知識青年,朝暮渴求的應許之地。
誰的普世價值?多元文化價值觀難以調和。孟曉駿父執輩皆為留美博士,使其高度認同美國價值,堅信美國之所以能成就民族大熔爐,意味著其實踐著具包容性的多元主義,種族、階級、民族、宗教、文化等多元價值體系,皆能和諧的共存於美國社會之中。
孟曉駿的成長與教育背景,使其儼然已成為美國價值的代言人,一次關於美國文化的講座課程,已預示著普世價值在利益、多元文化價值衝突面前,顯得多麼蒼白無力。
「老師:美國的種族歧視,永遠不會消除。如果一個白人,看見三個黑人男子同時進入電梯,他會在電梯門關閉的前一瞬間,逃出電梯;在白人看來,黑人永遠是懶惰、無知與野蠻的種族。那麼美國的華人,總該是聰明勤快吧,但是他們說華人破壞了當地居民的工作機會。
孟曉駿:所謂的美國夢,就是在夢想面前,人人機會均等,全世界只有美國能做到這一點。
老師:年輕人,你畢竟太年輕太天真。
孟曉駿:老師我一定會去美國的,我會自己證實這一點。」
孟曉駿不僅將美國價值視為世界觀、人生觀的源泉,亦身體力行,實踐著他的信仰。孟曉駿認為個體具有高度的自主意識,其不服老師的美國觀點,因此轉身便欲離開課堂,隨即與課室同學產生衝突。隱喻著美國價值所宣稱的普世價值地位,亦僅是世界多元文化的一部分,美國文化存在價值特殊性與侷限性。
「同學:你們聽完再走
王陽:你誰啊?乾你屁事
同學:他是我老師,事師長貴乎,禮也。這到底什麼世道,給我打!」
美國夢想與夢碎。孟曉駿通過美國簽證許可,與青梅竹馬良琴共同赴美,因其具有理想主義者的普世價值情懷與勤勉奮鬥精神,堅信唯有美國具有實現此理想的社會條件,並決心不再返回中國。
然而,美國現實存在的階級與種族鴻溝,逐漸徹底擊垮孟曉駿的意志。孟曉駿無預警的遭遇學校實驗室解職後,前往餐廳打工以維持生計,又承受著白人同事不對等的薪酬分配。爾後,餐廳中長者顧客見狀,偷塞20元美金給孟曉駿,並鼓勵著說:年輕人,你僅是短暫的在這裡謀生,你是有前途與未來的。
意味著陳可辛對於民族主義議題的見解,並非純然的訴諸於情感上的衝動,而是凸顯美國自建國以來,潛藏在自由、平等理想信念下,階級分層與族群邊界高度重疊的社會結構。另一方面,陳可辛似乎又樂觀的表示,當彼此間的利益獲取適當的調和,如同孟曉駿與顧客之間不存在利益衝突,那麼民族間和平共處、相互友好,仍是可及的理想。
資本主義挪用為捍衛民族尊嚴的工具,及其產生的悖論。孟曉駿失意的回到中國,決心加入成東青與王陽因緣際會成立的留學考試英文培訓課程,孟曉駿以不斷擴張教育事業版圖,最終得以在美國股票市場上市為目標,以商戰取代武裝暴力形式的民族主義。
成東青與孟曉駿對於上市與否的衝突,凸顯資本主義狼性與教育事業人性之間的辯證關係。成東青起初不解孟曉駿堅持上市的理由,主張教育事業應漸進式發展,辦學的成敗攸關幾萬學生寶貴的青春與前途,不可不慎;爾後,成東青瞭悟孟曉駿在美國遭遇的不平等對待,從而立下壯志,必定要讓中國公司在華爾街上市,讓世界看見中國,並同意透過上市的手段,為中國民族尊嚴揚眉吐氣。
然而,資本主義內生性資本擴張與資本積累的特質與矛盾,成為當代世界秩序中,民族衝突、階級對立、文化價值觀難以調和等的深層根源。使得無論是以自由、平等為名的美國夢,或者習近平2012年,強調國家富強、復興中華文化,實現和平、共贏的中國夢,皆難以避免的陷入零和競爭、資本壟斷、消費主義、價值商品化、勞動異化等處境,對內則深化階級矛盾、種族歧視;對外則強化排外主義。
《中國合夥人》象徵著中國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獲取中美世界兩強地位,其為長年苦難式的中國民族主義開啟歷史新頁,卻仍未指明全人類可持續的共同發展道路。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