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51007_169742_L.jpg

           《大說謊家》(The Good Liar)片頭的場景由身處電腦兩端,藉由銀髮交友網站所串連的洛伊寇特尼與貝蒂麥雷許之間的交友對話所構成,兩人相談甚歡後,便約至餐廳碰面;洛伊寇特尼是職業騙徒,其詐欺手法包含金融投資騙局、網路交友詐騙,而貝蒂的寡婦、單純、多金的形象,成為洛伊鎖定的目標。

 

  洛伊與貝蒂是典型的英國紳士與淑女的形象,量身訂做的西裝、紳士帽、雨傘、溫和的微笑、尊重女性、幽默得體的化解窘境;過膝洋裝、淡雅的妝容、高度適中的跟鞋、包容的心胸、自信卻不狂妄的談吐。加之,劇中男女主角角色設定是熟齡男女,使得整部片的情感流動,優雅、節制、內斂,同時又暗湧著各自的處心積慮與深沉。

 

  在洛伊的設局下,兩人關係進展快速,洛伊因膝傷,上下樓梯不便,住進貝蒂住處;貝蒂的孫子曾告誡祖母,別太輕易相信人,貝蒂對於洛伊依然選擇持信任的態度。

 

   在貝蒂家中的兩個場景,深夜的交談、洛伊的詐騙夥伴文森,佯裝理財顧問,呈現洛伊與貝蒂建立深層信任關係的攻防。

 

  洛伊在夜裡,走向貝蒂的房門口,試圖與貝蒂拉近距離,貝蒂以優雅的方式告知洛伊,她目前是想找個老伴,而非其他的關係;洛伊為卸下貝蒂的心防,表示自己相當心儀貝蒂,說明自己的情感流動痕跡。

 

  但洛伊使用的字是”fond of”而非”love”,在貝蒂的反問下,洛伊才改口:「我從來不會說愛的,連對自己的妻子也是如此,但若引起妳誤會的話,我是真心愛妳的。」

 

  「fond of」在劇中,是個關鍵的隱喻,象徵著洛伊壓抑的內心、陰暗面;而此亦是為了揭示劇末洛伊與貝蒂生命之間的因果聯繫,預留伏筆。

 

  爾後,洛伊邀請理財顧問至家中,佯裝要為洛伊的財產進行才資規劃,文森則以專業的態度,態度自若的詢問貝蒂有無需求,一陣談話後,文森提議,建立兩人共同帳戶,可以做為避稅、獲取更高投資利得的手段。

 

  為取得貝蒂的信任,洛伊主動的提出,將先前投資利得2萬英鎊,贈與貝蒂孫子的意願,一方面化解其對於洛伊的敵意;另一方面,表示自己的確已將貝蒂視為親屬關係。

  歷經共同生活、旅行所累積的情感基礎後,貝蒂終於主動向洛伊表明設立共同帳戶的意願。文森私下詢問洛伊,「在詐騙貝蒂的所有財產後,是否要留點餘地,至少讓貝蒂有點老本,可以養老?」。洛伊則堅決的表示:「不,所有都不留。」

 

  完成共同帳戶設定後,洛伊的詐騙計畫已完成,因此藉故當晚要與久違的兒子碰面,離開貝蒂家;在月台上,洛伊曾經一度表示不去倫敦城裡,貝蒂仍鼓勵他必須去見見兒子。

 

  這一幕,是洛伊在整齣劇中,唯一顯示真情的橋段,但仍相當的微弱、隱晦,甚至懷疑,真情,真的曾經流淌在洛伊的心念過嗎?

 

  進城後的洛伊,才赫然的發現具有轉帳交易功能的計算機遺留在貝蒂家中,心急如焚的他,趕忙返回。

 

  此時貝蒂的家中,居然已人去樓空,所有的家具、擺設、生活痕跡皆一併的消失。不著頭緒的洛伊,以為所有騙局的計畫都在他的掌握之中,面對眼前的景象,使他焦躁不安。

 

  此時,房屋中心的客廳燈忽然亮起,貝蒂坐在其中,用著落伊未曾見過的冷凝、沉著的口吻,向洛伊娓娓道來自己的真實身分,以及兩人的前世今生。

 

  洛伊與貝蒂皆成長於二戰的戰火與廢墟之中,貝蒂是德國人,在戰前是富裕工廠主的女兒,家中有四個姊妹;而洛伊是英國人,被聘請為貝蒂的英語家教。而洛伊狂傲的態度,在與貝蒂姊姊示愛,被拒後,進而將憤怒轉向貝蒂,並強暴了她。貝蒂父母得知後,將洛伊解聘,而洛伊隨即向國家舉報貝蒂父親叛國,此後父親財產被沒收,並被處以絞刑、母親自殺,貝蒂的其他姊妹於戰爭中死亡。

 

  因此,洛伊是貝蒂的殺父仇人、施暴者。

 

  在洛伊失措的道歉聲中,貝蒂表明自己:「早已原諒你。」,那麼貝蒂為何在事發5060年後,仍大費周章的佈局,試圖成為洛伊詐騙行徑的誘餌,與之交涉呢?

 

  正義,貝蒂尋求的是正義。「正義」如何能獲得呢?面對面的談判、正式的道歉,都是理智的結果,而理智卻不必然誠實;貝蒂需與洛伊各種層面的互動中,在逐步建立信任的基礎上,理解洛伊的情感向度。

 

When only a lie will reveal the truth

   在層層真假交疊的情感、語言、行動、記憶之中,把握真實。

 

 劇末,洛伊得知,其財產已被共同帳戶持有者的貝蒂捷足先登的轉帳,一改原先道歉的姿態,不甘心的他,兩人爆發肢體衝突。最後貝蒂留給洛伊帳戶十萬英鎊,且並未置他於死地。

 

  貝蒂生命中的驚滔駭浪,都幻化為一抹英式淡雅的微笑,雖然貝蒂是德國人,同時也是個女人。電影中的女性復仇形象,其對於「正義」、「罪」、「懲罰」概念的解讀,似乎更多的存在著「絕對」與「相對」之間的辯證關係,在「絕對的恨」與「相對的同情理解」之中,形塑了女性行動的分寸,以及一種美的尺度。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大說謊家 影評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小讀工 的頭像
    小讀工

    k123chuchu的部落格

    小讀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